2008年10月28日 星期二

ch3-3~3-4

ch3-3:What are the major components of an ecosystem?(生態系中的主要構成要素是什麼?)
生態系統由生物及非生物所組成,每種族群在生態系中都有一定的環境忍受範圍,這個範圍會牽制族群的大小。生物的可分為生產者(又稱自營生物,會行光合作用)、消費者(又稱異營生物,藉由攝食來得到能量)、分解者(將物質分解,並釋放回大自然),透過這些生物和非生命間的交互作用,能量得以循環,而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
1.abiotic(無生命的)
2.biotic(生物的或有生命的)
3.range of tolerance(容忍的範圍)
4.limiting factors(限制因素)
5.limiting factor principle(限制因素原則)
6.trophic level(營養層級)
7.producers(生產者)
8.autotrophs(自營生物)
9.photosynthesis(光合作用)
10.consumers(消費者)
11.heterotrophs(異營生物)
12.primary consumers(初級消費者)
13.herbivores(草食動物)
14.secondary consumers(次級消費者)
15.carnivores(肉食動物)
16.third consumers (三級消費者)
17.higher-level consumers(高級消費者)
18.omnivores(雜食動物)
19.decomposers(分解者)
20.detritus feeders(以碎屑為食者)
21. detritivores (清除者)
22.detritus(碎屑)
23.aerobic respiration(有氧呼吸)
24.anaerobic respiration(無氧呼吸)

25.fermentation(發酵)
ch3-4:What is biodiversity and why is it important?(生物多樣性是什麼?生物多樣性為什麼重要?)
生物多樣性是由於基因、物種、生態過程的差異而造成的,可分為:功能多樣性(能量的流動形成循環)、遺傳多樣性(同物種的基因表現型不盡相同)、物種多樣性(物種生體構造不盡相同)、生態多樣性(不同地理環境有不同的物種),而生物多樣性越複雜表示越穩定。
biological diversity 或biodiversity (生物多樣性)

ch3-1~3-2

ch3-1:What is ecology?(生態學是什麼?)
生態學是學習如何與生物、環境中的土壤、水、其他物質和太陽能等相互作用。生物圈可分為:生物圈→生態系→群集→族群→個體→細胞→分子→原子;細胞可細分為:細胞>染色體>基因>DNA。
1.cells(細胞)
2.cell theory(細胞理論)
3.gene(基因)
4.chromosome(染色體)
5.species(種類)
6.ecology(生態)
7.population(族群)
8.genetic diversity(遺傳多樣性)
9.habitat(棲息地)
10.community(群落)
11.biological community(生物群落)
12.ecosystem(生態系統)
13.biosphere(生物圈)

ch3-2:What keeps us and other organisms alive?(可以維持我們和其他活著的生物是什麼?)
維持生命的四大要素為水(海水佔多數、冰、河、溪)、大氣(78%氮氣、21%氧氣、1%其他氣體)、地圈(地核、地函、地殼)以及生物圈(氣圈~地圈間)。生物生存必須依賴水,最初的生命便是自水中演化而來。支撐地球生命還有另外三個重要因素:高品質的能源、物質或營養循環、重力。太陽能對生命的生存也是不可或缺的,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會吸收太陽能,使地球環境的溫度升高,而太陽能中不好的波長如紫外線會被臭氧層吸收,避免對生命造成不好的影響。
1.atmosphere(大氣層)
2.troposphere(對流層)
3.greenhouse gases(溫室氣體)
4.stratosphere(平流層或同溫層)
5.hydrosphere(水圈)
6.geosphere(地圈)
7. lithosphere(岩石圈)
8. biomes(生物社會)
9. aquatic life zones(水生的生活區域)
10. natural greenhouse effect(自然溫室效應)

2008年10月14日 星期二

ch2-3~2-5

ch2-3:How can matter change?(物質如何改變?)

物質可分成物理、化學、核能三種變化。物理變化是物質的化學成分、原子或離子的排列方式不變。化學變化是原子、離子或分子重新排列。 核能變化有核衰變、核分裂和核融合。而物質皆遵守物質不滅定律。

1.physical change(物理變化)

2.chemical change(化學變化)又稱chemical reaction(化學反應)

3.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tter(物質不滅定律)

ch2-4:What is energy and how can it change its form?(能源是什麼、它如何轉換?)

能量主要分成動能與位能,動能常伴隨質量和速度,主要分為物質運動、熱和電磁輻射;而位能則是將能量先儲存起來,在需要能量時再轉成動能。能量的轉換受熱力學第一定理(能量不滅定律)和熱力學第二定理(熱量由高溫傳向低溫)所控制。每種能量中的轉換都會有散失,若將這些散失的能量有效的利用,才能使地球永續發展。

1.energy(能源)

2.kinetic energy(動能)

3.heat(熱能)

4.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電磁輻射)

5.potential energy(位能)

6.energy quality(能源品質)

7.high-quality energy(高品質能源)

8.low-quality energy(低品質能源)

9.first law of thermodynamics(熱力學第一定律)又稱 la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能量不滅定律)

10.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熱力學第二定律)

11.energy efficiency(能源效率)又稱energy productivity(能量生產力)

ch2-5:How can we use matter and energy more sustainably?(我們該如何使用物
質和能量才可永續利用?)

減少物質和能量的浪費,並且重複再利用,才能夠永續發展。

1.high-throughput(high-waste)economies(高生產量(高浪費)經濟)

2.matter recycling and reuse economy(物質回收和節約再利用)

3.low-throughput(low-waste)economies(低生產量(低浪費)經濟)

2008年10月8日 星期三

ch2-1~2-2

ch2-1:
(1)單字:
Science科學 Data資料Experiments試驗 scientific hypothesis科學假說Model典範、原型
scientific theory科學原理 Peer review貴族評論 Scientific學術上的Natural自然界的
Law定律 tentative science試探性科學 frontier science邊境科學reliable science可靠的科學
unreliable science不可靠的科學
(2)大意:
觀察→確認問題→參考文獻→提問→觀察和收集資料→提出假說→測試假說→結果→(若不是)提新假說→實驗→結果→結論

ch2-2:
(1)單字:
Matter物質 Elements元素 Compounds混合 Atom原子 atomic theory原子理論 protons (p)質子 neutrons (n)中子 electron (e)電子 atomic number原子序 mass number質量數 isotopes同位素
ion離子 molecule分子 chemical formula化學式 organic compounds有機化合物
inorganic compounds無機化合物 Matter quality 物質質量 High-quality matter高質量物質
Low-quality matter低質量物質
(2)大意:
元素:组成每種物質問題的特別積木。化合物:在被歸檔的比例相連的兩個或多個不同的元素的組合。基本组成部分是原子,每個不同種原子包含一定數量的原子粒子。原子的三種類型:帶陽電荷的氫核(p)、不帶電中子(n)和帶負電荷的電子(e)。有的元素的有同一原子數不同中子數,稱那個元素為同位素。分子:兩個或多個原子的組合化学键或不同的元素的相連的同樣。分子是同樣化合物基本的單位(稱分子化合物)。總之,問題包括元素和化合物,反過來由原子、離子或者分子制成。 蔗糖、維生素、塑料、阿斯匹靈,青黴素和大多在人身體的化學製品是有機化合物,包含與一個或更多其他元素原子結合的至少二個碳原子,例如氫、氧氣、氮氣、硫磺、磷、氯和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