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的關鍵字:carbon cycle(碳循環)
醣類、蛋白質、酯質、DNA...等的主要成分含有碳,碳通常以CO2的形式在大氣中流轉,例如:植物吸收大氣中的CO2形成醣類,動物藉由攝食獲得醣類,動物活動或死亡被分解後形成CO2而回到大氣中。還有另一種是CO2溶於水中,而後形成石灰岩沉積物,石灰岩沉積物轉為化石燃料,人類燃燒化石燃料產生CO2,CO2因此又回到大氣中。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第17週作業~課程心得
一開始看到「地理與環境」這門課是在課表上,給我的感覺是很簡單,可以很輕鬆的對待這門課。但是拿到課本後,卻發現我錯了,因為英文對我而言是很困難的,在加上內容與我想像的不一樣,讓我讀的很辛苦,而且作業好多,幾乎每天與作業為伍。期中考後,修改了上課方式和作業內容,雖然用新的方法比較容易吸收了解,但是每增加一週,要預習的地方就越多,而且有上台翻譯有分數,但最後卻輪不到我,有時會覺得不太公平。經過了這學期,我的英翻中有了些許的進步,也讓我學到很多新事物,雖然往後不一定運用得到,但是可以增長自己的內涵,或許這就是我最大的收穫吧!
第16週作業~5-4、5-5、5-6關鍵字解釋
5.4 what are the major types of aquatic systems?
1.aquatic life zones(水生生物區): 生物群系水生等值。
2.plankton(浮游生物): 鹹水和淡水區生活包含幾個主要類型的生物,自由浮動的浮游生物,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
3.nekton(游泳生物): 包括游泳生物有機體,如魚類,海龜和鯨魚。
4.benthos(底棲生物): 底棲生物,是自下而上的居民,例如,蠕蟲挖洞入沙子或泥和在海底走的牡蠣和龍蝦和螃蟹。
5.decomposers(分解): 由分解者(主要是細菌)的分解有機化合物的屍體及廢物的水生生物到簡單的營養成分,供水產品生產者。
5.5 what are the major ocean zones and how have we affected them?
1.coast zone(海岸區域): 銜接海洋邊緣的陸地。
2.estuaries(河口): 半封閉海岸的水體,與自由流動的海洋連接,在河口內,海水(鹹水)被內陸排出的淡水所稀釋。簡單來說,河口是河流、溪澗的入海口。
3.coastal wetlands(沿海沼澤地): 沿海岸線登陸,延伸向內地從用年的鹽水全部或部份蓋的出海口。例子包括沼澤 、海灣、鹽水湖、海塗和美洲紅樹沼澤。
4.intertidal zone(潮間帶): 是在潮汐大潮期的絕對高潮和絕對低潮間露出的的海岸。
5.open sea(開放的海域): 是指非屬於任何一個國家領海的海域。
5.6 what are the major types of freshwater systems and how have we affected them?
1.lakes(湖): 被陸地環繞的水體,處於窪處。
2.oligotrophic lake(貧養湖): 湖水養分不高的湖泊。
3.eutrophic lake(優氧化湖): 湖泊之湖水淺且顏色陰暗,是由於藻類植物產生過多養分造成的植物養份集中現象。
4.cultural eutrophication(人為優氧化): 市鎮廢水、工業廢水和施肥農地之逕流送來的養分,刺激藻類生長並使水質惡化。
5.mesotrophic lakes(中適營養湖): 湖水養分介於貧養湖和優養化湖之間的湖泊稱為中適營養湖。
6.surface water(地表水): 指流經地面的表流水和水面與大氣接觸的所有貯留水。因此,河流、湖泊、水庫全是地表水,即使是淺井水、泉水、伏流水那樣的地下水,凡有可靠由地表或地層的病原菌污染的水源,也被視為地表水。
7.runoff(地表徑流): 沒有下滲的地表水匯聚流動的過程稱地表徑流。
8.watershed(分水嶺): 是區分相鄰河流水系的丘陵或山脈等高地,也是流域的界限,它不但是自然地理上的界線,而且也常是政治地理上的分界。
9.drainage basin(流域): 指其中全部降水都流入單獨一條河流或一套水系的地區。
10.inland wetlands(內陸型溼地): 大部份在距海較遠處的陸地內,不受海水潮汐所影響的水域或者由淡水形成飽和土壤,所造成的溼地為內陸型溼地,包括各種人工造成的溼地或天然形成的溼地。
1.aquatic life zones(水生生物區): 生物群系水生等值。
2.plankton(浮游生物): 鹹水和淡水區生活包含幾個主要類型的生物,自由浮動的浮游生物,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
3.nekton(游泳生物): 包括游泳生物有機體,如魚類,海龜和鯨魚。
4.benthos(底棲生物): 底棲生物,是自下而上的居民,例如,蠕蟲挖洞入沙子或泥和在海底走的牡蠣和龍蝦和螃蟹。
5.decomposers(分解): 由分解者(主要是細菌)的分解有機化合物的屍體及廢物的水生生物到簡單的營養成分,供水產品生產者。
5.5 what are the major ocean zones and how have we affected them?
1.coast zone(海岸區域): 銜接海洋邊緣的陸地。
2.estuaries(河口): 半封閉海岸的水體,與自由流動的海洋連接,在河口內,海水(鹹水)被內陸排出的淡水所稀釋。簡單來說,河口是河流、溪澗的入海口。
3.coastal wetlands(沿海沼澤地): 沿海岸線登陸,延伸向內地從用年的鹽水全部或部份蓋的出海口。例子包括沼澤 、海灣、鹽水湖、海塗和美洲紅樹沼澤。
4.intertidal zone(潮間帶): 是在潮汐大潮期的絕對高潮和絕對低潮間露出的的海岸。
5.open sea(開放的海域): 是指非屬於任何一個國家領海的海域。
5.6 what are the major types of freshwater systems and how have we affected them?
1.lakes(湖): 被陸地環繞的水體,處於窪處。
2.oligotrophic lake(貧養湖): 湖水養分不高的湖泊。
3.eutrophic lake(優氧化湖): 湖泊之湖水淺且顏色陰暗,是由於藻類植物產生過多養分造成的植物養份集中現象。
4.cultural eutrophication(人為優氧化): 市鎮廢水、工業廢水和施肥農地之逕流送來的養分,刺激藻類生長並使水質惡化。
5.mesotrophic lakes(中適營養湖): 湖水養分介於貧養湖和優養化湖之間的湖泊稱為中適營養湖。
6.surface water(地表水): 指流經地面的表流水和水面與大氣接觸的所有貯留水。因此,河流、湖泊、水庫全是地表水,即使是淺井水、泉水、伏流水那樣的地下水,凡有可靠由地表或地層的病原菌污染的水源,也被視為地表水。
7.runoff(地表徑流): 沒有下滲的地表水匯聚流動的過程稱地表徑流。
8.watershed(分水嶺): 是區分相鄰河流水系的丘陵或山脈等高地,也是流域的界限,它不但是自然地理上的界線,而且也常是政治地理上的分界。
9.drainage basin(流域): 指其中全部降水都流入單獨一條河流或一套水系的地區。
10.inland wetlands(內陸型溼地): 大部份在距海較遠處的陸地內,不受海水潮汐所影響的水域或者由淡水形成飽和土壤,所造成的溼地為內陸型溼地,包括各種人工造成的溼地或天然形成的溼地。
第15週作業~4-5、5-1、5-2關鍵字解釋
4.5 how might genetic engineering affect evolution?
1.artificial selection(人擇): 是指針對特定性狀進行育種,使這些性狀的表現逐漸強化,而人們不需要的性狀則可能逐漸消匿的過程。最早對此進行定義的科學家為查爾斯‧達爾文,他以發生在馴養動物的人擇過程來闡述演化過程中的自然選擇(或稱天擇)機制。
2.genetic engineering or gene splicing(遺傳工程或基因重組): 將來自不同生物的DNA被切成數段後再接合,成為重組的DNA,在將這重組DNA片段送至某細胞,經由不斷的細胞分裂,而可持續的複製這DNA片段。 利用DNA重組技術,將目標基因與載體DNA在體外進行重組,然後把這種重組DNA分子引入受體細胞,並使之增殖和表達的技術。
3.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GMOs) or transgenic organism(基因改造): 科學家透過生物科技,挑選和改變可控制生物某些特性的基因。
5.1 what factors influence climate?
1.weather(天氣): 是在一個地區域的短期溫度、降雨雪、濕氣、風、雲量和低空結束小時或天的其他物理狀態。
2.climate(氣候): 是長期天氣的平均狀態。
3.latitude(緯度): 零度為赤道,緯線越往兩極越短。
4.elevation(海拔): 海平面到一個特定的高度與點的距離。
5.currents(氣流): 吹在海洋的正常風導致水面移動。
6.density(密度): 單位體積內含有多少的質量。
5.2 how does climate affect the nature and location of biomes?
1.biomes(生物社會): 不管在世界上哪一個地區被發現已相似的氣候、土壤、植物和動物為特點的陸地地區。
2.desert(沙漠): 是指沙質荒漠,地球陸地的三分之一是沙漠。沙漠地域大多是沙灘或沙丘,沙下岩石也經常出現。泥土很稀薄,植物也很少,一般是風成地貌。
3.grasslands(草原): 發生主要在大陸內部,介於沙漠為太潮濕而森林又為太乾燥。
4.permafrost(永凍土): 土壤中混有水冰後固化成岩石狀,西伯利亞境內的雅庫次克地區,每到冬天,氣溫就會大幅降低到攝氏零下四、五十度。在這種低溫下,當地已經冷到連地下數百公尺深的土都完全結凍,這樣的陸地即稱作「永凍土」。
5.forest systems(森林生態系): 森林生態系統是一種具有多功能的有機整體,所以素有「農業水庫」、「都市肺臟」、「天然吸塵器」及「自然總調度」的美稱。良好之自調能力,主要是調節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並有滋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之巨大功能。
1.artificial selection(人擇): 是指針對特定性狀進行育種,使這些性狀的表現逐漸強化,而人們不需要的性狀則可能逐漸消匿的過程。最早對此進行定義的科學家為查爾斯‧達爾文,他以發生在馴養動物的人擇過程來闡述演化過程中的自然選擇(或稱天擇)機制。
2.genetic engineering or gene splicing(遺傳工程或基因重組): 將來自不同生物的DNA被切成數段後再接合,成為重組的DNA,在將這重組DNA片段送至某細胞,經由不斷的細胞分裂,而可持續的複製這DNA片段。 利用DNA重組技術,將目標基因與載體DNA在體外進行重組,然後把這種重組DNA分子引入受體細胞,並使之增殖和表達的技術。
3.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GMOs) or transgenic organism(基因改造): 科學家透過生物科技,挑選和改變可控制生物某些特性的基因。
5.1 what factors influence climate?
1.weather(天氣): 是在一個地區域的短期溫度、降雨雪、濕氣、風、雲量和低空結束小時或天的其他物理狀態。
2.climate(氣候): 是長期天氣的平均狀態。
3.latitude(緯度): 零度為赤道,緯線越往兩極越短。
4.elevation(海拔): 海平面到一個特定的高度與點的距離。
5.currents(氣流): 吹在海洋的正常風導致水面移動。
6.density(密度): 單位體積內含有多少的質量。
5.2 how does climate affect the nature and location of biomes?
1.biomes(生物社會): 不管在世界上哪一個地區被發現已相似的氣候、土壤、植物和動物為特點的陸地地區。
2.desert(沙漠): 是指沙質荒漠,地球陸地的三分之一是沙漠。沙漠地域大多是沙灘或沙丘,沙下岩石也經常出現。泥土很稀薄,植物也很少,一般是風成地貌。
3.grasslands(草原): 發生主要在大陸內部,介於沙漠為太潮濕而森林又為太乾燥。
4.permafrost(永凍土): 土壤中混有水冰後固化成岩石狀,西伯利亞境內的雅庫次克地區,每到冬天,氣溫就會大幅降低到攝氏零下四、五十度。在這種低溫下,當地已經冷到連地下數百公尺深的土都完全結凍,這樣的陸地即稱作「永凍土」。
5.forest systems(森林生態系): 森林生態系統是一種具有多功能的有機整體,所以素有「農業水庫」、「都市肺臟」、「天然吸塵器」及「自然總調度」的美稱。良好之自調能力,主要是調節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並有滋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之巨大功能。
第14週作業~3-6、4-1、4-3、4-4關鍵字解釋
3-6what happens to matter in an ecosystem?
1.biogeochemical cycles or nutrient cycles(養分循環): 在自然過程中的營養循環存在於化學形式中,從不能生活的環境條件的生命體回到不能生活的環境條件,利如碳、氧、硫、水循環。
2.hydrologic cycle or water cycle(水循環): 元素循環、收集、淨化和分配地球固定供給水從環境到生命體然後到環境。
3.transpiration(蒸散): 在程序中水吸附在植物的根系,透過植物,穿過氣孔,在它們葉子或其他部分,蒸發到大氣中,如水蒸氣。
4.carbon cycle(碳循環): 碳循環傳送在不同化學形式,從環境到生物然後回到環境。
5.nitrogen cycle(氮循環): 氮循環傳送在不同化學形式,從環境到生物然後回到環境。
6.phosphorus cycle(磷循環): 磷循環傳送在不同化學形式,從環境到生物然後回到環境。
4-1what is biological evolution and how does it occur?
1.biological evolution(生物演化): 在連續世代中在改變遺傳學中,構成物種族群,如果足夠的連續長時間,它可以導致一個新物種的形成。
2.theory of evolution(進化論): 廣泛地公認科學想法,所有生命的形成發展於早期生命的形成,雖然這個理論在宗教中與他們的創造故事衝突,這是生物學家解釋生命如何在過去3.6~3.8億年中改變,為何他今日多變化。
3.fossils(化石): 骨架、骨頭、外殼、身體的一部份,葉子、種子或壓痕,每個東西在生存很久以前有生命體供應辨識的證據。
4.mutations(突變): 再一個隨機組成DNA分子,有以修改解剖學、生理學或世代行為。
5.natural selection(天擇): 指生物的遺傳特徵在生存競爭中,由於具有某種優勢或某種劣勢,因而在生存能力上產生差異,並進而導致繁殖能力的差異,使得這些特徵被保存或是淘汰。
6.adaption or adaptive trait(適應或適應特徵): 指生物個體的生理或行為特徵,經過了長時間的天擇作用之後,在某個環境下能夠順利的繁衍,並增加數量。
7.differential reproduction(生殖差異): 個體以能適應的基因特徵生產。
8.coevolution(共同進化): 兩種以上相互依賴的生物的進化,各自接受彼此的改變而做改變。如狩獵者與獵物之間,昆蟲與它們採覓花粉的花朵之間。
4.3 what is an ecological niche?
1.ecological niche or niche(生態位): 即在生態系統裡一種有機體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們在時間和空間中的位置。
2.generalist species(一般種): 此物種具有較廣的生態位,牠們可以生存在許多不同的地方,吃很多種的食物,也具有較大的環境忍受度。
3.specialist species(特別種): 此物種具有較狹窄的生態位,牠們也許只能生存在一種類型的棲地,或是對環境和氣候的忍受度較狹窄,或者只能食用一種或是很少種的食物。
4.4 how do extinction, speciation, and human activities affect biodiversity?
1.speciation(物種形成): 生物由一個原始種演變為另一個新種或同時形成的二個或更多物種的過程。
2.geographic isolation(地理隔離): 植物因地理上的原因,諸如海洋、高山、沙漠等距離較遠或自然屏障等,使一些親緣關係相近的類群之間無法交配或交配不易成功的隔離機制。
3.reproductive isolation(生殖隔離): 由於各方面的原因,使親緣關係接近的類群之間在自然條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產生後代或不能產生可育性後代的隔離機制,便稱為生殖隔離。
4.extinction(滅絕): 某一物種在一特定環境中消失(局部滅絕)或在全世界範圍內整體消失。若在過去50年中未確切在野外觀察到某動物物種,即可確定該物種已滅絕。
5.endemic species(特有種): 特有種是指在一個區域分佈而其他區域沒有分佈的種類,其形成受生物地理歷史過程和生態環境的雙重影響。
6.background extinction(滅絕背景): 每一年都有極少數的物種以及緩慢的速率自然死亡,此一現象稱之為背景滅絕。
7.mass extinction(大量滅絕): 所謂生物絕滅事件是指地球上超過25%的物種在較短的地質時間內同時消亡。
1.biogeochemical cycles or nutrient cycles(養分循環): 在自然過程中的營養循環存在於化學形式中,從不能生活的環境條件的生命體回到不能生活的環境條件,利如碳、氧、硫、水循環。
2.hydrologic cycle or water cycle(水循環): 元素循環、收集、淨化和分配地球固定供給水從環境到生命體然後到環境。
3.transpiration(蒸散): 在程序中水吸附在植物的根系,透過植物,穿過氣孔,在它們葉子或其他部分,蒸發到大氣中,如水蒸氣。
4.carbon cycle(碳循環): 碳循環傳送在不同化學形式,從環境到生物然後回到環境。
5.nitrogen cycle(氮循環): 氮循環傳送在不同化學形式,從環境到生物然後回到環境。
6.phosphorus cycle(磷循環): 磷循環傳送在不同化學形式,從環境到生物然後回到環境。
4-1what is biological evolution and how does it occur?
1.biological evolution(生物演化): 在連續世代中在改變遺傳學中,構成物種族群,如果足夠的連續長時間,它可以導致一個新物種的形成。
2.theory of evolution(進化論): 廣泛地公認科學想法,所有生命的形成發展於早期生命的形成,雖然這個理論在宗教中與他們的創造故事衝突,這是生物學家解釋生命如何在過去3.6~3.8億年中改變,為何他今日多變化。
3.fossils(化石): 骨架、骨頭、外殼、身體的一部份,葉子、種子或壓痕,每個東西在生存很久以前有生命體供應辨識的證據。
4.mutations(突變): 再一個隨機組成DNA分子,有以修改解剖學、生理學或世代行為。
5.natural selection(天擇): 指生物的遺傳特徵在生存競爭中,由於具有某種優勢或某種劣勢,因而在生存能力上產生差異,並進而導致繁殖能力的差異,使得這些特徵被保存或是淘汰。
6.adaption or adaptive trait(適應或適應特徵): 指生物個體的生理或行為特徵,經過了長時間的天擇作用之後,在某個環境下能夠順利的繁衍,並增加數量。
7.differential reproduction(生殖差異): 個體以能適應的基因特徵生產。
8.coevolution(共同進化): 兩種以上相互依賴的生物的進化,各自接受彼此的改變而做改變。如狩獵者與獵物之間,昆蟲與它們採覓花粉的花朵之間。
4.3 what is an ecological niche?
1.ecological niche or niche(生態位): 即在生態系統裡一種有機體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們在時間和空間中的位置。
2.generalist species(一般種): 此物種具有較廣的生態位,牠們可以生存在許多不同的地方,吃很多種的食物,也具有較大的環境忍受度。
3.specialist species(特別種): 此物種具有較狹窄的生態位,牠們也許只能生存在一種類型的棲地,或是對環境和氣候的忍受度較狹窄,或者只能食用一種或是很少種的食物。
4.4 how do extinction, speciation, and human activities affect biodiversity?
1.speciation(物種形成): 生物由一個原始種演變為另一個新種或同時形成的二個或更多物種的過程。
2.geographic isolation(地理隔離): 植物因地理上的原因,諸如海洋、高山、沙漠等距離較遠或自然屏障等,使一些親緣關係相近的類群之間無法交配或交配不易成功的隔離機制。
3.reproductive isolation(生殖隔離): 由於各方面的原因,使親緣關係接近的類群之間在自然條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產生後代或不能產生可育性後代的隔離機制,便稱為生殖隔離。
4.extinction(滅絕): 某一物種在一特定環境中消失(局部滅絕)或在全世界範圍內整體消失。若在過去50年中未確切在野外觀察到某動物物種,即可確定該物種已滅絕。
5.endemic species(特有種): 特有種是指在一個區域分佈而其他區域沒有分佈的種類,其形成受生物地理歷史過程和生態環境的雙重影響。
6.background extinction(滅絕背景): 每一年都有極少數的物種以及緩慢的速率自然死亡,此一現象稱之為背景滅絕。
7.mass extinction(大量滅絕): 所謂生物絕滅事件是指地球上超過25%的物種在較短的地質時間內同時消亡。
2008年12月7日 星期日
第13週作業ch4-5心得
自從人類對DNA有些研究後,就喜歡將一些不喜歡的基因改成想要的基因後,大量生產,以滿足人類的需求,例如:基因改良黃豆、番茄...等,而造成其他種難以生存,那些大量生產的物種很容易因為經歷較大的環境變遷導致死亡。雖然人類改良了許多植物和動物等,但是對改良後的物種沒有很清楚的了解,也不知道是否吃了改良食物會對人體造成影響,因此有些人還是對基因改良抱持著懷疑的態度。
第12週作業ch4-3總結
ch4-3:What Is an Ecological Niche?(生態地位是什麼?)
p68.69~4-3的回答:
生態地位是指一個種在生態系統或群落中的生活方式或角色,包括任何會影響種存活或生殖的事物。一個特別的生態地位需要經過長時間的進化而成,科學家用種的生態地位來區分成特化種和一般種。以圖4-5為例,各種不同的鳥在沿海濕地有著不同的生態地位,所吃的食物也不盡相同。
p68.69~4-3的回答:
生態地位是指一個種在生態系統或群落中的生活方式或角色,包括任何會影響種存活或生殖的事物。一個特別的生態地位需要經過長時間的進化而成,科學家用種的生態地位來區分成特化種和一般種。以圖4-5為例,各種不同的鳥在沿海濕地有著不同的生態地位,所吃的食物也不盡相同。
訂閱:
文章 (Atom)